查看原文
其他

为什么全国的中小学都约好了在9月1日开学?

初中历史 2023-02-13

每年9月1日,都会上演一部叫“开学”的大片,全国各大院校,中小学校,以及幼稚园的孩子们都开学了。可是,为什么是9月1日开学啊?为什么是9月1日开学啊?为什么啊?


淡定派

神回复

吐槽党


理性分析派


9月1号开学的真正原因是?

网上有人答它早在1912年就定下了,而且说得有理有据,那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样呢?


此处没毛病 ☝



此处也没毛病 ☝


☝ 这里就有问题了!

《癸卯学制》规定,各级学堂的管理人员设总办、监督、堂长。各级教育均有定制,学制按规范的年限规定。这个时候已经在开学这件事上做出了定制,只不过并没有确定某一天,而是定在某一时间段内。

即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:第一学期于正月二十日开学,小暑散学;第二学期于元秋后六日开学,十二月十五日散学。


☝ 这里也有问题!!!

1912年1月1日,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,蔡元培被孙中山任命为教育总长。因为对袁世凯倒行逆施的强烈不满,蔡元培在同年7月愤然辞去教育总长之职。

不过蔡元培在位的这段时间,却组建了一个庞大的教育部班子,最终促使了一部前所未有的《壬子癸丑学制》出现在了中国教育的历史上。

蔡元培 照片

1912年9月3日,教育部公布《学校系统令》。规定:初小四年,为义务教育,毕业后入高小或实业学校;高小三年,毕业后人中学或师范学校或实业学校;中学四年,毕业后入大学或专门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;大学本科三年或四年毕业,预科三年;师范学校本科四年,预科一年;高等师范学校本科三年,预科一年;实业学校分甲、乙两种,各三年;专门学校本科三年或四年,预科一年。此学校系统也称为《壬子学制》。次年又陆续颁布各种学校令,补充本年公布的《学校系统令》,全称为《壬子癸丑学制》。

同日,教育部公布《学校学年学期及休业日期规程》五条。各学校以8月1日为学年之始,以翌年7月31日为学年之终。

我们可知,在民国初年的时候,8月1号就要开学了,暑假只有短短一个月,相比较一下,现在能9月1号开学确实是比较幸福的啦!

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,开学的时间就变成9月1号了呢?

民国时期,中国仍然处于动荡时期,在一堆此起彼伏的改革中,1927年,南京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颁布《民国十六年度学校历》《学校历》规定:大中小学校均为秋季始业(9月开学),中小学校,寒假两星期,暑假45日。其实到这个时候还是没有规定9月1号为开学日哦~

等到新中国成立后,在开学时间上又经历一段变迁。

1950年6月24日,教育部颁发高校学校校历。校历规定:一学年分两学期,第一学期自8月1日至次年1月末,上课145天;第二学期自2月1日至7月末,上课144天。暑假62天,寒假14天。

1958年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下发《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》,废除全国统一的校历。实际上,当时正在搞全民DYJ,各地中小学师生均投入“土法上马”的大炼钢铁运动之中,劳动频繁已无校历可循。

WG期间,中学改为春季招生,校历又有不同,各地按照当地革委会指示自行安排。

60年代的课堂

1984年以后,根据《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》和《全日制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学计划》规定,全日制六年制小学上课34周,复习考试3周,集体教育活动和机动时间2周,寒暑假12周,节假日1周。农村小学根据当地农事季节,用部分假期和劳动时间放农忙假。

自此,小学校历变为全国有统一的教学、劳动、假期等事项的时量安排控制,但没有统一的开学、散学及放农忙假的具体日期,由各省市自行确定。

到1987年规定,一学年分为两学期,第一学期一般在9月初开学,翌年元月份放寒假;第二学期2月下旬或3月初开学,7月放暑假。各高等学校因性质不同,教学时间安排也不尽一致。

20世纪90年代末,开始固定每年9月1日到次年6月30日为一学年。各地也依此制定出属地的年度中学校历。

从此以后,9月1号或9月初开学就形成了惯例,虽然有时会在具体时间上有些许不同,但大多数的学校都会选择1号这一天,因此这一天也成了学生时代最痛苦的一天。

要说中国的先进教育起步有点晚,中国近现代学制建立始于清末的《壬寅学制》与《癸卯学制》。《壬寅学制》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制定出的第一个学制,但是它未得以实行。在《壬寅学制》的基础上制定出的《癸卯学制》是近现代史上颁行的第一个学制。它们揭开了中国教育史上现代学制建立和改革的序幕。

说到这《奏定学堂章程》。因公布时在阴历癸卯年,所以又称《癸卯学制》,不得不提到一个人,他叫张百熙,清末教育家,《癸卯学制》就是他主导制定的。


张百熙

1847年生人,湖南长沙人。出身书香门第,在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,最高职位做到国子监祭酒,就是管教育啦。

1901年,清朝重开新政,张百熙大力主张变更科举、兴建学堂。朝廷就给了个管学大臣职位,让他负责京师大学堂的恢复和筹建事宜。

上学是件痛苦的事儿,你以为办学就是件简单的事?


清朝末期,那还是科举制,文试、武试、殿试,民间最多是开个私塾。

突然要在全国办学校?学校里该有什么、教什么内容、一天几堂课、每堂课多长时间、几点上课几点下课、学费多少钱、学生怎么、老师怎么找......都是个问题~

张百熙准备向日本学习。当时呈上的理由是这样的:

欧洲各国,近百数十年来,由腐败而入文明,风潮东来,日本蹶然起矣。我于世界上为后进治国,语曰:后生可畏,又曰:后来居上。故后进之国必取法于先进之国。


他们派了一批人直接去日本实地考察,翻译日本教育的规章制度,参考学习。好了,最起码有了一个方向,结合本国国情酝酿一下自己的。


看到没?从幼儿园到大学、神马文理分科、义务教育,那时都规划下来啦。有了基本方向,接下来就是试点了。


最后根据各地试点情况,再组织专家分析、讨论。

终于在1902年,在张百熙总领下制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学制《钦定学堂章程》。


《钦定学堂章程》又称“壬寅学制”,你可别小瞧这份章程,人家可是详细规定了设立各类学堂的目标、性质、年限、入学条件、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。

比如教育阶段要分:蒙学堂、小学堂、中学堂、高等学堂、京师大学堂(北京大学)五级升阶教育。其中京师大学堂是学制规定的唯一大学堂。

在“堂规”第五节,我找到了关于入学时间的规定:

每年以正月二十日开学至小暑节散学为第一学期,立秋后六日开学至十二月十五日散学为第二学期。

张百熙首次将一个学年分为上下两个学期。

不过,这份章程只是颁布了,但没有被获准执行。

张百熙在制定章程求贤若渴,难免有一些大胆改革之举,慈禧老太猜忌心重,对他的改革方案不放心,后又任命荣庆为管学大臣。

那时的地方官也真是爱教育,对《钦定学堂章程》诸多挑剔。其中湖光总督张之洞最为热心,叽叽歪歪提了一大堆意见。

然而,张百熙没恼!

他上了个折子——《奏请添派重臣会商学务折》,要求让张之洞也加入到制定学制工作小组来当副组长。

你们感受一下——


不得不佩服张百熙的胸怀!果真是真心爱教育之人啊!

于是,张百熙就和荣庆、张之洞一起修订“壬寅学制”。

1904年,修订后的章程以“奏定学堂章程”为名颁布,又称“癸卯学制”,这才成为当时全国兴办各类学校的依据。

其中有些亮点,想特别展示出来,这可是100多年前教育家的觉悟——


义务教育永不收钱!


儿童不就学即罚父母!


小学的设施建设朴实而周到!

之后,张百熙因为曾经大力举荐康有为,受戊戌变法失败的影响,被彻底排挤出朝堂,1907年去世。

这两年间还是有一件可喜的事:1902年12月17日,恢复的京师大学堂开学。


当时只有师范馆和仕学馆,200多名学生。其中,师范馆学生超过三分之二。

为什么?

兴办学堂刚开始,需要大量学员,想要有学生,必须先有老师呀。“欲求学员,最重师范”。


师范馆第一批招生标准是怎样的呢?只要你在国子监学习的,都可以报考。由管学大臣主持录取,剩下的由各省选送,要求“品行端正、志趣宏远、中学既具工地,西学已谙门径”。

师范馆也就是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,故北京大学和北师大都将张百熙尊为校长。

为了找出让你们9月1号去开学的罪魁祸首,我翻老资料把手指都翻出了老茧。可心里却万分感慨,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,我们都还在路上啊!

如果你有时间,建议你去找找看《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》,里面的大学课程估计你看完都想shi。


哈哈,故事讲完,说点扎心的事~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